留住新朋友之後呢?

── 用一個系統來支撐教會的成長,而非活動

在參與豐盛教會在台灣的訓練中,金聖坤牧師不斷地重述:這是一個process(訓練流程),而不是program(活動/節目),究竟這兩者之間有何不同?筆者在會後繼續訪問金牧師,得到更進一步的澄清。

整年度的佈道、落戶、養育、訓練

豐盛教會是在自己的教會建構一套訓練系統,此系統從最初的敞開小組佈道,讓人落戶(即留在教會),接著便是著手養育(養育內容包括基督徒的基要信仰),然後進入門徒訓練(門徒訓練、精兵訓練、再生產訓練),訓練層級不斷提升,最後訓練出一位會傳福音、帶領小組的門徒(即會再生產的工人)。產生一個這樣的工人,需歷時一年半的訓練,這樣的訓練系統,便是由一個流程接著一個流程銜接而成;也就是必須完成一個階段才能參加下一個階段的訓練(見下方的養育系統圖)。

豐盛教會雙翼宣教中心的金聖國牧師說,兩者就像Benz的車子,不能拿Toyota的輪胎,或是拿Mitsubishi的方向盤來組裝一起,否則Benz不像Benz;正如不同的program放在一起,會產生program的衝突或互不相容。

系統比節目更全面

筆者認為,系統與活動最大不同如下:

第一,系統是為了建構教會產生的全盤訓練計畫而生,而活動往往是依照提供單位的訴求而生。我們在坊間可以見到很多「醫治特會」、「傳福音訓練」、「佈道會」、「查經訓練」、「教會社區宣教研討會」、「靈修研討會」,這些主辦單位既不相屬,所提出的內容,又不知如何整合於教會中,結果是多方訓練,但不一定能融入於教會的運作。

第二,系統中每一個流程彼此銜接;但是活動是單一的訓練,容易產生訓練完後,不知如何放入教會的運作中。因為信徒要到達可以去傳福音、造就人、帶領小組,需要很多的訓練,如讀經的養成、禱告的操練、基要信仰,甚至傳福音、帶小組的訓練。而一個養育系統,正可以將一個信徒從初信到工人,以一個系統加以完整的訓練。筆者曾經到很多的教會演講,常常遇見一個問題:這次的演講,究竟對這個教會的養成系統,有什麼幫助?

第三,系統是考慮全面性的需要,而活動僅是提供片面的。有時一間教會,若是重視查經,也許就不會重視個人內在情感經驗的需要;或是重視團契關係,便忽略傳福音。但在豐盛教會裡,這個系統不僅是重視理性的查經與教導,同時考量到一個信徒在教導過程中,一定要有特別的實務訓練。例如,在每一個階段銜接處,便會舉行退修會,這個退修會便是著重實踐與教導;在養育訓練之前,便有「全人醫治退修會」,讓信徒可以經歷到福音帶給他的醫治,使得教導和經驗可以結合;在門徒訓練之前便有「代禱學校」,藉此讓信徒經歷代禱的經驗;在精兵訓練之前,也舉辦「領袖退修會」,使其體會當領袖的經驗。如此將教導與經驗連接起來,才會有平衡的生命。

一年半的訓練系統,新疼友變精兵

而這一年半的訓練流程,若仔細研究便不難看出是一個極為精密的訓練系統,每一個訓練都攸關下一個訓練,而豐盛教會便是以此系統每一年不斷地運作。

台灣教會習慣於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活動,但自從GLN和豐盛教會的雙翼養育系統傳入以來,讓教會重新思考一個系統的可能性,這絕非易事。筆者訪問宣道會景美福音堂閔韓植牧師,他說:「牧師幾乎全年度都在訓練信徒,沒有其他的時間做其他事。」的確,系統的建立是不容易,但是成功率極高,總比沒有章法的訓練來得好。新朋友加入教會後,有系統的培育與訓練,很快地他就會自己再結新果子。

 

(原載於《台灣教會公報》第2962期,已獲《台灣教會公報》授權轉載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聯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